短文网

短文/随笔/诗歌/散文/心情/作文/唐诗/宋词/故事/成语/日记/语录/哲理

“小薯片”的乡下生活

“外婆,你看,这是什么呀?”“那是红苕。”“那这个又是什么呀?”“那是玉米。”一大清早,刚走下楼,就听见从厨房里传来“小薯片”稚嫩的声音。听着母亲耐心细致的搭话,我也满心欢喜地笑了,因为这一趟来对了。

“小薯片”是一个刚好4岁的小男孩,出生在城市,也长在城市,动手能力比较强,喜欢把玩具、魔方等拆了又重组,还爱跟在我身后陪着买菜、做饭、洗衣服,还特别爱吃土豆。可不知道他小脑袋瓜里每天都在想些什么,总是有很多问题要问我,好像住着十万个为什么一样。

看着“小薯片”天真而期待的神情,我也总是热情地一一回应他,他也每次都不忘记给我说一声谢谢。其实,他的很多问题都很简单,只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接触过,不认识或者说不知道,才会有这么强的好奇心。

母亲曾说过,一棵树要想笔直地生长,就得从小精心培育,千万别等已经长歪分叉了再想着掰回来,那时就已经太难了。我觉得是时候让“小薯片”去农村里锻炼锻炼了,并不是说非要让他做什么农活,而是要让他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所以,现在周末或节假日,我总会带着“小薯片”回到老家,回到那个曾经生我养我的地方,让他看看我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也希望他能在乡村中多与花草、树木、鸟儿、泥巴、小菜和粮食等亲密接触,在朝夕相处中懂得这是一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天地。

我记得有个广告语说,爱他就要给他最好的。一个人若是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就算得到很多的金钱、物质、权势和地位,这些“高光”时刻可能终究是昙花一现。心正方能身正,就像“小薯片”一样,待他还似一张白纸时,从小抓起从早抓起,稳扎稳打地绘就好人生的第一抹底色。

其实,“小薯片”在学校也在接受相关的学习教育。比如,学校开设了劳动课。每周都会有几节课是关于炒菜做饭、种花种豆等内容的,只是花呀、豆呀这些是真实的材料,而炒菜做饭这些就是玩具乃至模具。课堂的初认识,还应需要孩子们后期更深入的接触,才能有深入心底的认知。

但毕竟孩子们都太小了,为了安全起见,很多操作课只能简单进行,概念显得有些抽象和空泛。更多的功夫还是应该下在课后,需要家长带着孩子、陪伴孩子在生活中慢慢亲身体验,积累丰富实践经验,避免长大后在一些事情上踩坑,也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越走越顺。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好比是我们对孩子说了一百遍,这个事情不能做,做了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可孩子们真正能听进去的并不多,或者说只是当时情景下的应付罢了,并没有真正弄懂为什么这个事情就是不能做。只有当他自己亲历过一次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如此深刻的道理,就比我们说上一百遍都要管用。

饭后,我说和母亲一起去地里,把之前挖了红苕的土地再好好平整一下,为接下来种点小菜、冬小麦或者胡豆、豌豆等做准备。可母亲说让我在家看孩子,就别让孩子去地里了,觉得刚下过雨的地面,路不好走,也容易摔倒,更何况孩子在地里容易弄得到处都是泥巴。我说没事的,要不就问问“小薯片”的意见吧。

母亲说他那么小,能懂什么呀?现在你让他干什么他都觉得好。我笑呵呵地转身就问“小薯片”要不要跟外婆一起去地里玩泥巴呀?他完全没思考一样的说着要去要去。刚好,正合我意。我就给他换上了一双小点的雨靴,俗称筒筒鞋,这可是下雨天在地里忙活的必备工具。

背着背篓、拿着锄头,我们就祖孙三辈人一起下地去了。在地里,母亲负责平整土地,我就负责清捡之前遗漏下的红苕和红苕藤,一点点地装入背篓里,“小薯片”则自顾自地玩着,好像玩什么都很新奇,值得表扬的是他完全不用我教,自己就能在地里找到令他上心的事情。

只见“小薯片”拿着一根小棍子在地里敲呀敲呀,没一会的功夫就刨出来好大一个洞,然后又将一些折断的红苕藤叶子放进去,再用一些泥土轻轻地覆盖上。我问他这是在干什么呢?他说是在种红苕,还边说着边认真地继续忙着盖土。看着他忙得不亦乐乎,母亲和我都没有当场拆穿,而是继续让他这样做着。

过了一阵子,“小薯片”又跑过来问我需要帮忙吗?我说那就把红苕上的泥巴剥掉吧,然后再将一个个干干净净的红苕放在背篓里。我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还是那么认真地忙着,有些大点的红苕,他拿着很是吃力,还知道放在地上一点点地将其上面的泥巴剥掉,反而不像拿着小个点的红苕那样直接抱在怀里就开始剥泥巴。

后来,母亲看到“小薯片”浑身都是泥巴,连头发上都沾了泥巴,就让他不要做了,只管在旁边玩就行。可他说一点都不累,还要继续做。母亲就看了下四周,让他去旁边的那块菜地择菜。别说,择菜可不是小孩子的强项吗?正好这小块地上种的有秋茄子、韭菜和藤藤菜,绿葱葱的一片,怕是够他折腾啦。

我们并没有告诉“小薯片”这几样小菜到底要怎么择,只是告诉他小心点注意安全别摔着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就往菜地里钻,由于手里没有镰刀,就只能徒手择了。茄子倒是比较好择,见他直接拿着一整个茄子就扯下来了。可对有很多根筋的韭菜和藤藤菜,他就直接连根拔起了。

母亲有些担心好好的一块菜地就要被“小薯片”霍霍了,连忙跟他说韭菜和藤藤菜都要用手指从中间的位置把它掐断,得把根留着继续发芽。他又乖乖听话地开始用手掐着,只是这只小手真的有点小,也没多大劲,干起活来有些吃力。还好,最后他还是择了一小堆菜。看着他学着大人有模有样的身影,像极了我几岁时跟随母亲一起下地干活的样子。

终于明白,我心中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原来早就根植于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跟随母亲在地里忙碌的岁月。

回到家后,差不多该煮午饭了。我们稍作休息后,便又分工忙起来。母亲忙着切宰红苕藤,为待会煮猪食做准备。我呢,就去房间米缸中舀了两杯子再生稻米,开始淘洗做饭。“小薯片”又像个跟屁虫似得黏在我身后,还是一样边走边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看着“小薯片”天真无邪的表情,我逗着他说一会烧火煮饭好不好呀?他干脆地答道好呀好呀,待会你叫我哈。然后,他又在旁边继续倒腾那些被他胡乱择回来的菜了。我也没管他,就让他按着自己的想法顺便玩着,只要是在我的视线范围内都可以。

我用自来水将大米搓洗了三遍后,倒入了一口锑锅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水,就开始烧火煮了。“小薯片”看着我走进了灶台后方,就跟着一起过来了。我让他跟我递柴火,有些比较长的小棍子还让他折断后再给我。他就静静地挨着我坐下,在我向他伸手要柴火时,就一本正经地递了一把给我,然后又继续看着灶烘(hong,谐音,烧柴火的洞口)中熊熊燃烧的柴火。

没过多久,锑锅里的米饭差不多可以过滤了,我找来一个小筲箕,下面用个大一点的锑盆接着,再连汤带米的倒上去。其实,这时候的米饭是夹生的,可能也就七八分熟吧,还需要再加一把火才能彻底熟透。我又去堂屋找来一个饭甑子,等米汤全部沥干后,就将没有水分的米饭一股脑儿地全倒进去,再用竹筷一点点地赶平,盖上甑盖,又开始烧火了。

“小薯片”还是和之前一样,乖乖地跟着我跑上跑下,继续跟我递着柴火。在高温的作用下,饭甑子四周冒起了很浓的白烟,我知道这是上汽的表现,也就预示着甑子中的米饭要熟了。锅里的水也烧干了一些,我慢慢退去灶烘中还没有完全烧掉的柴火,等着用余温再将米饭闷一下,这样蒸出来的米饭更香甜可口。

然后,我又带着“小薯片”去红苕堆里找了四个大一点的,将它们一一放入灶烘中,再将烧好的桴炭(已燃烧过的柴火遗留下的炭渣)将其全部盖住,等下午干完农活回来就有软软甜甜的烤红苕吃了。奇怪的是,整个过程中那么爱问问题的“小薯片”并没有发言,安静的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也许,“小薯片”还是第一次见如此煮米饭和烤红苕的样子,比较稀奇也不知道该问什么。在这些天的时间里,在这么多的事情中,我不知道幼小的他究竟记住了多少,只是希望他能在点滴的乡村生活中有一丝记忆,能带给他一辈子的温暖。当某一天回想起来时,原来扎根大地最伟大、付诸劳动最美丽。

我记得曾经网络上有一款很火的游戏叫“开心农场”,一时之间很多人都在忙着播种、浇水、锄草和收割,然后又继续扩大规模种地。为了能多增加点收入,可谓是熬更守夜地守着手中的那块地,最好是能在刚好收割的时候就收割了又继续播种,这样就能节省出很多中间被浪费掉的时间。

现在想想,或许当时它很火的原因在于,天地之间,始终有那么一群人想要继续领略乡村风貌,享受采摘乐趣。当看着自己辛勤耕种的白菜、萝卜、辣椒勃勃生长着,别提内心有多高兴了。时空不一样,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爱都是一样的,那些泥土味也都是一样的,始终随着岁月的沉淀变得更加浓厚。

据资料显示,在中国,农业是近两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风正好扬帆,奋楫恰当时。一个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接好接力棒,砥砺前行、踔厉奋发,用汗水和智慧为祖国更好的明天贡献青春和力量。加油吧,孩子!

随机推荐:
腾讯视频会员 暖气片家用 薄丝袜女 薄款 防勾丝 蓝牙小迷你音响 polo夏男 胡桃里吊灯 乌梅汁浓缩 女童秋 伸缩杯 mini 主机 英文代写 给女朋友的礼品 惊喜 浪漫 猛犸散珠 男童 牛仔裤 春秋 大冰新书 日本 万代 吊带内衣网红款 美背 热敏不干胶打印机 篮球衣男 藤席 双面 更多精选文章>>>

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

本站使用慈云数据中国香港服务器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本站纯公益性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